中国在北京奥运收金51枚,至少在奖牌数上,政府投入多少,产出就相应有多少的等式是相当简单的。这么说吧:更多的人口加上资金就等于更多的奖牌。附带说明一点,你其实不需要单纯的巨量人口,只要在很多项目上参与的人口够多就行。但巴西是个悖论,该国人口接近两亿,气候宜人,非常适合夏季奥运,基础建设不差,在新兴经济体中资金也比较宽裕,你会以为这样的搭配会给他们远高于20枚金牌的历史回报。但巴西人偏爱队际运动,他们似乎对三大球以外的其他领域兴趣不大。里约热内卢将举办2016年夏季奥运会,届时他们的表现如何会很有意思。
奥运过后会怎样?经验告诉我们,那些啥奖牌也没捞到的项目很快资金告罄。然后?没钱就没奖牌。中国反其道行之,这点很有趣。先看理论:一个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兴国家,如果在最佳时机举办奥运,能够对该国的体育事业产生长远的效应。韩国是这个理论的最佳证据。1988年,韩国在汉城奥运会上夺得12金10银11铜,之前参赛的5届(韩国抵制了莫斯科奥运)他们总共才拿7金11银13铜,但随后的5届奥运会,韩国的成绩更上层楼:49金52银44铜。换言之,主办奥运在韩国激发了大众观赏体育的广泛兴趣,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政府得以持续拨款维持多项运动的竞技水平。
中国在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余,极有可能复制这一现象,而且规模会更大。北京奥运会展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运动项目得到适当的财政支持,经济发展保持稳定,竞技场上的佳绩就源源不断。在《足球经济学》(别名《英格兰为什么会输》)一书中,英国经济学家舍曼斯基将竞技成绩和几个变量联系在一起,其中两项是人口总量和人均国民产值。前者,中国世界第一,后者,中国正在增长。
另外几个因素也值得关注。其一,从胜利走向更多的胜利。钱固然能在短期产生刺激,比如场馆和教练上的投入,但在更长的时间里,成功必须来自自我助推。助推的动力部分来自“榜样理论”:比如一个孩子观看奥运,被射箭金牌得主感染和激励,投身射箭,全国也许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也如此效法,其中一个天赋足够的孩子在10或者20年后也步榜样的后尘蟾宫折桂。助推的更大力量来自经验和知识。竞技在不断演变,成功能产生一个知识结构,为更多成功奠定基础。以挪威为例,越野滑雪是他们的王牌项目。该国幅员狭小,越野滑雪极为流行,他们关注该项目的程度远比其他国家为高,在技术革新和训练手法上自然成为其中翘楚。滑雪社团在挪威也自然更为活跃,看问题更深刻,思维也更理性,这些特性共冶一炉,转化更多成功。
其次,社会经济的多元化,确切一点,适当的多元化。理想环境下,一个国家试图确保自己有数量不菲的,家境殷实的运动员参与成本更高的运动(某些奥运项目贵得惊人)。同时,他们还需要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作为这类运动员的人口基础。理由有几个:中产阶级有钱有闲,能够高度参与竞技,且能保持争胜的饥渴。在富人阶层,求胜欲望就不那么强烈了。仅此而言,美国拥有世界人口最多的中高产阶级,是最适合奥运夺金的国度。中国也在接近这一步,只是路更漫长。其实,中国运动员并非来自中产阶级,但举国体制让他们自小就接受国家财政的资助,这种产生于东欧体制的玩法,相当于经济学中的外力作用,持之以恒,政府的资助也可被视为运动员在竞技领域成为中产阶级的必要条件。
最后,气候条件和民族成份也会对竞技成绩产生影响,不过舍曼斯基教授的话没错:人口和人均GDP是最大的两项,这两项中国都占优,意味着他们未来金牌更多。值得注意的是,人口和人均GDP对足球的关系貌似成反比,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国(FIFA最新排名第77位)和印度(第138位)在足球上没有多少成绩,人均产值高的美国和日本在世界杯成绩二流,反倒是贫瘠的非洲国家在世界杯上成绩越来越好。也许,足球一直是穷人的运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