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足球严防以大欺小 像抓兴奋剂那样打击年龄造假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03月18日16:18 时代商报
国家体育总局的空前重视、赞助商倾囊相助以及中国足协发展重点转移,这一切,让青少年足球第一次站在了中国足球最前沿。不过,正像央视名嘴白岩松日前在博客中所担心的那样:“面对这种转变,大家开始鼓掌,我想说,不必着急鼓掌。面对大家都开始当真的未来,过程会不会真?我们又有什么样的监管与方法,可以帮助过程真实有效?”
白岩松的担心恰恰与本报连日来推出的反思“校园足球”系列报道的初衷不谋而合。的确,如果说“校园足球”已被视为拯救中国足球的“天使”,那么我们希望不是“伪天使”。
杜绝“以大打小”:为校园足球捏把汗
在中国足球历史上,萌芽杯、贝贝杯和希望杯,都曾是中小学校园里风靡一时的比赛。但昔日红火的“三杯赛”并非纯粹的校园足球。当时的“校园足球”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特殊产物,很多代表中小学校打比赛的球队都由业余体校球员组成。虽然这些学生名义上还是学校的一员,但实际上在学校里上课的时间只有半天。而当时“校园足球”火爆的另一大特点是更改年龄、以大打小。一位当年曾参加过贝贝杯比赛的球员,在回忆那段经历时总说:“我们队实力很强,按真实年龄段参赛,我们拿全国冠军是很正常的事。但当时小,我们并不知道为什么会输给对手,真的以为是技不如人,长大后教练才和我们说,对手的平均年龄比我们大3岁。”其实很长一段时间里,改年龄来以大打小已是足球圈里的“潜规则”,这让人对重新启动的“校园足球”捏了把汗。
“其实改年龄并不是球员和家长的本意,一般都是足球学校和教练主动帮着造假。都改年龄,你不改就吃亏!再加上教练和学校有任务指标,搞不好饭碗都没了。这是个恶性循环,你改我改大家改,到最后改一两岁不起作用了,改三四岁才能显出优势。”一位一直扎根于基层的足球教练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说国足毁在改年龄上一点也不夸张。在青少年足球比赛中根本看不到真正的技术含量,全都拼身体拼速度。在短期内以大打小可以占便宜,但到了成年队,没有足球基本功只靠身体,这样的球员往往要被淘汰。”
那么,如何来保证“校园足球”的真实性?白岩松在博客中提到了一个词——“监督”,“正如今年两会之中提到监督,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与其事后监督严惩,不如事前事中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督……可以更有效地制止住造假的习惯。”改年龄之所以成为中国足球圈里的“潜规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足球的主管部门的“暧昧”态度。虽然足协每年都在口头上喊“打假”,但处罚力度却不足以威慑“造假者”。对此,一位业内人士说:“如果中国足球抓改年龄的力度像抓兴奋剂那样,一经查实无论是教练还是球员都被剥夺从业资格,这股歪风邪气早就被治理了。”
抵制“流氓+文盲”:素质!注意素质!
事实上,此番“校园足球”之所以会被国家体育总局视为中国足球的“希望工程”,主要还是希望通过“校园足球”培养出有文化、有教养、有素质的球员。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球员在赛场内外制造了诸多负面新闻,甚至在外人眼里,中国球员成了“流氓+文盲”的代名词。“棋圣”聂卫平是铁杆的球迷,不但喜欢看球,还喜欢评球,其专业水平不比足球圈里的资深评论人差。但最近几年,“聂棋圣”虽一如既往地喜欢评论足球,但每次说到足球,不是讽刺就是炮轰。不久前,“聂棋圣”再次把枪口对准了中国足球,“中国足球运动员是什么状况?弱智,没文化!文化素质低下,缺少大局观,即使身体素质再好也没用。”
“聂卫平的话说得比较狠,但话糙理不糙。你可以去调查一下,看看在中国目前的职业球员中有多少人能真正把初中念完的。很多球员小学一毕业就进了业余体校,而后期那些到足校里接受专业训练的球员更是连小学的水平都不够。虽然有些球员凭借国家一级运动员的证书也混得了一个大学文凭,但有多少人的大学文凭是靠真材实料换来的呢?”昨天,一位足坛元老不无感慨地说,“为什么很多外教之前都有成功的执教经历,但到了中国就不灵了呢?说白了,我们的球员自身文化素质不够,对外教的执教思路、战术布置根本不能理解,表现在球场上就是不会用脑子踢球,勇猛有余智谋不足。更不会合理利用规则进行战术犯规,体力分配不合理,场面混乱,动作粗野。”这位足坛名宿坦言,中国球员文化素质低下已严重影响球员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后劲,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文化教育拖后腿的现状,必须从青少年球员抓起,让球员必须在学校里接受正规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