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亚洲杯上逆转过日本队,但中国女足的整体实力不如对手,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脚下技术,虽然商瑞华仓促接手后重新提出了“小快灵”的风格要求,某些场次也确实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奥运会上的表现,尤其是8月15日0-2可称完败给日本队的结果,再次深入证明:小快灵还只是目标,我们的技术,相对于日本女足,就是粗糙。
实力不如人,也并不意味着就要提前认输,赛前媒体给出的种种资讯中,都体现了中国队对于进入四强的期待,但这也引出了整体实力差距之外的疑问--我们的用人,是否存在明显的败笔呢?不妨敏感地点出球员的名字:浦玮是否该被这样继续使用,被用作承担重任的关键点呢?
事实上小组赛上关于浦玮的争议就已传出,并且很强烈,因为旁官者有目共睹,浦玮现今的状态,速度不快,拿球、拼抢节奏慢,并且失误相当多--停球不稳,传球不精确。但商瑞华与中国教练组给出了难以理解的“坚持”态度,这不能不说是自毁城池的败笔。浦玮的大赛经验少有人及,尤其是铿锵玫瑰时代的现有见证人,可足球比赛,必须根据状态根据实力来用人的。
赛前媒体也在强调王丹丹的作用,中国教练组也在强调,亚洲杯上替补出场后梅开二度的表现,使得王丹丹成为了“抗日英雄”。我们为什么不用她作为先发--尤其是在明知道我们的控球实力本就不及对手,急需有控球特点的球员。也罢,将王丹丹列为替补,也许更贴合“逆转轨迹”,但换人依然有疑问:换上的是王丹丹、娄佳慧,换下的是张颖、张娜,浦玮继续留在场上。
比赛后段,浦玮的失误依然很多,拿球机会也多,这两多,形成了很让人难耐的矛盾感觉,也许也正是中国队无力反扑、并被对手再度入球锁定胜局的关键。如果拿下浦玮,保留张颖会如何?我们并不该仅看亚洲杯逆转日本的表象,仅看王丹丹的梅开二度--事实上,那场比赛的逆转,同换上张颖后中场阻截能力明显提升,打乱了日本队的前压节奏有直接关系。
没有充分地借鉴不久前的成功经验,反而因旁观者看不懂的因素保留状态并不好的浦玮,在总结并承认中国女足如今的实力地位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用人上的问题同样很致命。如此说浦玮,对于她个体而言很残酷,但比赛是整体项目,因个体因素带来整体的失败,才是最残酷的。中国足球,男女两线始终都有用人选择的巨大争议,这或许也是当前最该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