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马德兴:杜伊最初想法很有理 中国足球独缺一思维
天下菠菜公司CEO
级别: 大牌球星
0  发表于: 2008-07-30 21:06

马德兴:杜伊最初想法很有理 中国足球独缺一思维

    28日晚在新加坡国家体育场看完巴西国奥队与新加坡选拔队的一场热身赛之后,便连夜搭乘航班返回北京,并直奔长春,观看国奥队与塞尔维亚队的最后一场热身赛。国奥队的状态在这场比赛中并不算理想,这是早在预料之中的,如果要是国奥队真在在本场比赛中表现出良好的竞技状态,那我倒真的要担心起来了,因为距离奥运会还有一周,状态出早了,到奥运会时反而不可能打好。


    在连续现场观看新西兰国奥队的两场热身赛和巴西国奥队的一场热身赛,又观看了比利时国奥队与荷兰队的比赛录像之后,回过头再来看中国国奥队,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当初杜伊的一些想法是正确的。只可惜,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考虑了诸多因素,独独缺少了一个因素——用足球的思维方式来考虑中国足球!



    中国足球独缺“football thinking”


    杜伊名义上还是主教练,但每一个中国人都清楚实际情况究竟是怎么回事。当初,杜伊被“下课”时,外界一直在谈论着足协要让杜伊下课是出于“政治”目的,甚至大谈中国足球“政治味太浓”。可是,当我们在谈论中国足协的足球政治味太浓之时,我们是否思考过:我们自己平时在谈论中国足球时是否也同样没有摆脱“足球政治”呢?或者说得更直接明了些,就是既然是在谈论足球,我们还是要从“football thinking(足球思维方式)”、用“football language(足球语言)”来谈论足球,对于中国足球更是如此。


    我之所以想到这个问题,就是在看了几个对手的比赛后,再对照中国国奥队与塞尔维亚队的比赛,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当初杜伊在人员选拔上的用心良苦。【在这里,我想再一次强调,我所说的只是对事而不对人。也不是像部分人所想象的那样,想要刻意去针对谁或者贬低谁,只是就事论事。】


    众所周知,杜伊与足协的分歧核心在于球员的选拔上。就是杜伊在超龄球员方面,想选择刘健和宋振瑜取代郑智和韩鹏;在适龄球员中,想用沈龙元而弃用蒿俊闵。乍一看,杜伊是要抛弃中国足球现在仅有的几个“精英”。可是,在观看了国奥队的最近几场热身赛之后,可以清楚地看到:郑智和韩鹏目前并不在最佳状态。特别是作为进攻的组织核心,郑智受到伤病困扰,远没有达到最佳状态。尽管现在郑智的情况正在好转,但奥运会开幕后,他的状态能够恢复到何种程度?谁也不敢打包票。在这种情况下,杜伊从足球大赛用人的角度考虑,选择欲放弃郑智,其实并没有什么错。


    在最近几场热身赛中,国奥队一种使用韩鹏和郜林这对锋线组合,但效果并不理想。中塞之战的下半时,殷铁生大胆尝试用姜宁与郜林搭档,效果反而要比上半时的郜、韩“双高组合”更佳。这似乎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杜伊最初的想弃用韩鹏的设想也没有错。同样,在蒿俊闵的问题上,中塞之战上半时的表现似乎也说明了杜伊为什么要弃用小蒿。



    对手比赛更佐证了杜伊想法


    国奥队最终的目的是要完成奥运任务,其对手也就不仅仅是低水平中超层面的对手。当我在观看了新西兰国奥队、巴西国奥队现场比赛的时候,这两个对手的两个边路特别是左、右后卫的身前、身后都露出了较大的空档,这也是国奥队在与他们进行比赛时可以充分利用的地方。而出现这样的空档时,像沈龙元这种“直上直下”的边前卫完全就有很好的用武之地。相反,像小蒿这样会“拐弯”的球员可能就会因为时间差而耽误战机。


    再譬如说,当国奥队与新西兰队进行首场比赛时,对方的中后卫一个身高超过1.90米、一个身高为1.88米,用韩鹏和郜林这样的“双高”组合,在对方高大中后卫面前几乎很难占到便宜。相反,如果是有一定控球技术的小个子球员像姜宁,如果是像董方卓、郜林这样有速度、兼有冲击力的球员,在新西兰队的高大后卫面前反而就有了用武之地,因为新西兰后卫的转身速度极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侧身实施突击。


    再譬如说,中塞之战的上半时,国奥队想打控制球,整个队伍的功防转换节奏偏慢,在个人技术和能力不占优的情况下,国奥队很难在与塞尔维亚队员的一对一较量中取得主动。相反,我们的进攻因为偏慢,在塞队完全布防好了之后,我们显得毫无办法,后卫只能大脚长传冲吊给前锋,结果很快就被对方拿到了球。设想一下,在与个人能力和技术与塞尔维亚队员不相上下的比利时队员面前,在个人能力更强的巴西队面前,我们的这种战术打法能够奏效?想想当初杜伊在国奥队“‘快’字当头”的要求,就像中塞之战下半时那样,这样的要求难道有问题吗?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列举出很多。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没有从足球本身出发去考虑问题,单单局限于指责杜伊(甚至包括之前不少外籍教练)为什么不选择这个球员、不选择那个球员。于是,因为不用的出发点,得出的结论也就相差十万八千里。


    同样,在殷铁生出任执行教练之后,在姜宁的使用问题上,外界似乎也不是首先从足球本身出发,而是首先指责殷导“任人唯亲”。事实上,殷导在任职的第一天接受采访,谈到姜宁的使用时就明确表示过:目前国奥队里的几名前锋,类型有些相似,姜宁改为前锋是对整个队伍的一种补充。而中塞之战下半时的尝试就是最好的说明,而且效果也显而易见。可是,为什么出现在外界的说法首先要想到“殷导与姜宁的关系不一般”?



    谁对谁错不重要更无意义


    写下这些东西的时候,并不是想证明谁对谁错,更不想为杜伊“鸣冤叫屈”。杜伊作为一个教练,也有其自身的缺陷。我只是想说,每一个教练考虑问题都有其道理,而这样的道理首先应该是“football thinking(足球思维方式)”。而且我们还不能忘记这样一个背景:杜伊毕竟是带队从预选赛中杀出、参加过世界杯赛的教练,这样的教练考虑问题必然有其独到之处,甚至是我们根本无法理解的,而这也是我们要聘请他们来中国执教的最基本原因和条件。我们不能因为他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弱点或缺陷,去否认他的“football thingking”。


    当初杜伊去国家队,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对队员情况不熟悉,甚至带有某种“玩票”的色彩。但这并不等于杜伊在国奥队也会采取类似的方式,毕竟国奥队是他的“主业”。在国奥队的很多问题上,杜伊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因而也就不可能随随便便作出一个草率的决定。


    同样,中国教练也不是一无是处。这次中塞之战,殷导在尝试姜宁与郜林的组合时,就可以说是很有“想法”的。问题在于,为什么这些问题之前早不沟通和交流?


    距离奥运会已没有几天了,现在一切再重头再来已不可能。现在最重要的是杜伊还队里,殷导也还在负责,过去那些有效的东西,国奥队该坚持的还应继续坚持。国奥队应本着如何有利于队伍打好奥运会、完成任务的原则,采取最有效的办法与手段。争论谁对谁错,强调究竟哪些是杜伊的、哪些是殷导的,更无意义,其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

红魔,永远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