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马德兴:为什么中国足球不能战略脱轨?--新十问
天下菠菜公司CEO
级别: 大牌球星
0  发表于: 2008-07-09 15:17

马德兴:为什么中国足球不能战略脱轨?--新十问

    ●中国足球仅仅在管理体系与模式上调整、变革是远远不够的,更需在国家体育战略体系上进行结构调整,
    ●中国足球当与“奥运战略”脱钩,奥运男足只是一年龄段赛事。足球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区别对待。
    ●“奥运战略”与“举国体制”是中国体育两大成功法宝,但不等于“职业化”在中国体育界没有生存空间。
    ●仅强调一种制度的“利”而不谈其“弊”,或比较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时,用一方的“利”去比较另一方的“弊”,只能使认识上出现严重偏差,更将导致实践中进一步偏离正确的轨道。
    ●“举国体制”曾让中国女足辉煌过,中国女足尚不具备职业化条件,现实决定了女足当坚持“举国体制”。





新十问之二(下)·为什么不还给属于中国足球自己的天空?







    08奥运很快就要在北京开幕,这不仅仅是当前中国体育界的头等大事,更是全中国人民的大事。但奥运会后,中国足球肯定还要继续搞下去,问题在于怎么搞。痛下决心前,我们首先要有长远的战略目标与规划,更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让中国足球与奥运战略脱钩


    前一问中提出了“放权”中国足球的话题,即在管理体系与模式上进行变革,但仅仅管理上变革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在整个国家体育战略体系上进行结构调整。中国体育有今日之辉煌,与“奥运战略”密不可分,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一战略。必须承认,“奥运战略”和“举国体制”是中国体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法宝。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是:在“举国体制”下,究竟要不要推行“职业化”?在“举国体制”为主体的中国体育界,“职业化”究竟有无生存的空间、又该如何去生存?


    中国社会当前正处转轨期,中国体育界也在所难免地出现了“举国体制”与“职业化”的双轨制。恰恰是由于我们不愿意直面这一问题,采用“一刀切”的办法才导致中国足球如今问题重重。面对矛盾,我们能否换一种思维方式,即让中国足球从“奥运战略”中脱离出来。这固然与中国足球根本就没有实力在奥运会上为国增光有关,更重要的还在于奥运男足项目的特殊性。


    第一,男足是奥运会上唯一有年龄限制的项目,其他项目没有这样的限制。换而言之,奥运男足只是所有世界性足球大赛中一个年龄段的赛事。U17世少赛、U20世青赛、U23奥运会与世界杯——四大赛构成世界足坛的竞赛杠杆。无论水平还是规模,奥运男足都无法与世界杯相提并论,奥运男足仅16支参赛队,为世界杯的一半,且参赛名额的分配也不同,作为世界足坛中心的欧洲有14至15队征战世界杯,但奥运会却只有4队。


    对照奥运男足与世界杯的成绩,巴西是世界公认的强国,五获世界杯,但奥运会上从未夺金。欧洲公认水平最高的英格兰队、意大利队、德国队在过去16届世界杯累计8次夺冠,奥运会上却从未染金,抛开英格兰因资格问题不谈,意大利队和德国队在奥运会上最好成绩仅为第三名。自1992年奥运会实施年龄限制以来,巴西、德国、意大利、法国等队甚至连最后冠亚军决赛都未进入过,倒是非洲的尼日利亚队和喀麦隆队两次夺金,但世界杯赛上,非洲的最好成绩也就是喀麦隆队、塞内加尔队的八强。这就是说,奥运会其他项目的水平都是世界最顶尖的,唯独男足是例外,它只是全球U23岁以下最高水平的足球赛事,与世界杯有着本质差异。


    至于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巴西队派出了小罗、罗比尼奥等球星压阵,必须看到巴西队从未奥运夺金的事实,另一方面,邓加因在最近三场世界杯预选赛中未有胜绩,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旦无法完成夺金任务,很可能就此“下课”。当年的卢森堡格就是因未能奥运夺金而“下课”。而阿根廷队夺取雅典奥运金牌,与02年世界杯赛上惨败不无关系,此番又希望卫冕,因而将里克尔梅、梅西(适龄)等球星召入。但无论巴西队、阿根廷队派出再强的阵容,也无法改变奥运会只是U23青年赛事的本质。


    第二,男足项目的奥运会与世界杯亚洲区预赛同年进行。球类项目影响力最大的“三大球”中,男、女篮和男、女排等都是每四年一个周期,以世界杯赛、世锦赛、奥运会等三大赛事为一个循环,在不同年份进行。像游泳、田径等其他项目也有世界杯、世锦赛和奥运会三大赛事,也在不同年份进行。因而,其他各个项目备战奥运时完全可以把世界杯、世锦赛当作是练兵场,以奥运为终极目标。但男足项目却不同,FIFA为防止奥运会喧宾夺主、使世界杯失去“世界第一赛事”的地位和影响力,作出了奥运年龄限制的决定,使男足只有世界杯这一个顶级赛事。虽然世界杯也是四年一个周期,但时间跨度却是3年,像2010年世界杯从2007年9月就在全球展开了预选赛,直至2010年7月才结束。世界杯足球赛的时间跨度之长是其他项目所不可比拟的,而且世界杯预选赛开始之年恰恰就是“奥运会年”,这也是有别于其他项目之处。


    第三,世界杯预赛在奥运会之前展开。不少运动项目像曲棍球等,每年都举办一次世界杯或世锦赛,但如果在“奥运年”举行,一般都安排在奥运会结束后。但男足不同。FIFA提前10年列出每年赛事的具体赛程,其他项目却做不到。而且,根据FIFA列出的未来10年赛程,亚足联在2003年7月15日的吉隆坡会议上,决定与FIFA实施统一的竞赛时间表,已推出了亚洲范围内到2012年的竞赛时间表,对世界杯亚洲区预赛的赛程、赛制也都进行了大调整。以往,世界杯亚洲区预赛一般都在“世界杯年”前一年展开,像法国、韩日世界杯分别在1998、2002年进行,亚洲区预赛在1997、2001年展开。但2006年德国世界杯亚洲区预赛在2004年2月就全面展开、2010年世界杯在2007年9月就展开。中国队连续无缘小组出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亚足联的新赛制、新赛程所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估计不足,摇摆于奥运会和世界杯之间,导致应对与准备不足,最终只吞苦果,严重挫伤了中国足球界的积极性。


    正是有上述特点,中国体育在实施“奥运战略”时,就必须充分考虑男足项目自身的特殊性,按足球所有的自身规律办事,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



    “举国体制”与“职业化”互补


    我们在总结“奥运战略”取得成功的原因时,首先就应归功于举国体制。但已步入市场的中国足球每况愈下,并与其他运动项目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形成鲜明的反差。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说法,都是在中国,“为什么女排可以一天集训七小时,一年可以集训半年以上,男足就不行?”“为什么篮球可以搞南北分区,中超就不行?”“为什么女网可以短时间内取得突破,男足就不行?”等等。


    世间万物都没有绝对的利与弊,任何一种制度都有其利,更有其弊。如果仅仅强调一种制度的“利”而不谈其“弊”,或在比较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时,用一方的“利”去与另一方的“弊”进行比较,都将导致我们在认识上出现严重的偏差,更将导致行动中进一步偏离正确的轨道。面对中国体育的现状,无论“举国体制”还是“职业化”,其实都有很好的生存空间,甚至可以起到“互补”的效果,但问题在于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混淆了两者的利弊关系。


    中国足球步入职业化之初,我们只谈职业化之“利”和过去专业体制下的“弊”,对于专业体制的“利”和职业化的“弊”却避而不谈,加上对职业化本身的“弊”缺少足够认识,也就导致了中国足球如今的“畸形”。一旦受挫,便开始怀疑“职业化”,又开始怀念起“举国体制”的“好”来。


    最典型的就是现在中国踢球的人越来越少,一个长期以来为外界所忽略的现实是,自1994年走向职业化后,专业时代的业余体校制度不复存在。但在旧有体系被“废”后,职业化10多年了,中国足球始终没有建立起来新的人材培养制度,特别是充分结合现有的学校体育系统来为足球培养后备人材。加上足球在中国的形象越来越差,踢球的人越来越少也就不稀奇。于是,我们就重新想起了“举国体制”下的业余体校制度。可是,足球如果真正走向职业化,它最强调的恰恰就是后备人才的培养,面对踢球的孩子越来越少的现实,我们不是首先去反思我们在推行职业化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偏差,而且想其他办法,结果依然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再譬如,每每谈及中国足球,我们总是喜欢拿女排说事。问题在于,世界足坛职业化程度多高、世界女排的职业化程度又如何?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世界体坛职业化程度越高的项目如足球、篮球、田径、游泳等等,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就越大,更不用说像F1等那些非奥运项目了。相反,中国屡屡在奥运会上夺金的多数项目,恰恰是世界体坛职业化程度不高、或是无法走向市场的项目。在这种情况下,将非职业化程度很高项目的成功经验照搬到高度职业化的项目上,显然是行不通的。中国足球这些年的实践一再证明这一点。


    “职业化”的核心是竞赛,通过比赛这根“杠杆”把运动员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国女网这些年突飞猛进,不断参加高水平比赛可以说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如果不是主动“走出去”,而是天天在国内搞封训,能取得突破吗?类似的还有刘翔。对照男足国家队、国奥队,尽管这些球员一年到头都在参加各种比赛,但更多的是国内低水平的比赛,真正集中起来一年参加的有质量的国际A级比赛有几场?这些年,国外足坛行家一谈中国足球,提及最多的就是“经验缺乏”,这恰恰就是高水平比赛过少所致。85国青队在荷兰世青赛上能有如此出色的表现,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在于:备战期间在一个半月里打了11场高水平的国际比赛,是所有参赛的24队中是热身场次最多的,排第二位的有4队,均只有5场。这一正一反的例子,恰恰验证了女网崛起的成功经验之一——多参加高水平国际比赛。


    在中国体育界现行的“双轨制”下,各个不同项目备战奥运会,就应该区别对待。世界职业化程度不高的、无法在市场上找到生存空间的运动项目,就应该旗帜鲜明地推行“举国体制”,有关方面就应该全力以赴地在财力、物力等各方面予以支持。但像足球等已步入市场的项目,首先应该是尊重职业化的原则和市场规律,任何违反原则与规律的行为,都将受到市场的惩罚。中国足球走到这一步,无论竞技水平还是市场开发持续滑坡,就是因为有关管理部门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和利益,以运动成绩和国家利益为“借口”来延缓改革甚至要开倒车所导致的必然恶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举国体制和职业化不仅仅在当今的中国体育界能够共存,更可以在足球项目中互补。例如,这些年来俱乐部队参加亚冠联赛时,足协经常“开绿灯”,调整个别联赛场次。这恰恰就是在“职业化”后扬长避短,利用了“举国体制”之“利”——国内练兵、一致对外。但这在日、韩却很难做到。所以,不是中国足球“职业化之路”走错了,而是在走的过程中,具体的操作、运营与管理上出现了偏差。



    女足当继续坚持举国体制


    奥运足球项目中除了男足之外,还有女足。对于中国女足的发展,我们同样需要区别对待,照搬男足方式显然不行,可以也应该继续坚持“举国体制”,这是女足自身的市场性质所决定的。


    女足曾是中国足球的“遮羞布”,如今也开始沦落了。但女足之所以能辉煌,靠的是什么?固然,女足称雄的那个年代,世界的女足运动刚刚起步,我们是“专业”打“业余”。随着世界女子足坛借助男足职业化而迅速崛起,中国女足便不再有优势。但问题在于,我们不是在总结成功的经验上继续发扬优势,而是照搬中国男足之道。中国男足职业化之路尚且是“四不像”,用男足方式搞女足,只能是“死路”一条。


    早在2005年1月,我在清远采访如今重新担任中国女足主帅的商瑞华,他分析女足滑坡的原因就明确提出:“女足能两夺世界亚军,就是充分发挥了举国体制的优势,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在竞争中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女足成绩下滑并不是因为国外搞起了职业化,而是我们没有发挥出我们在举国体制方面的优势。以美国为例,为什么职业女足大联盟最终‘流产’了?说明女足走向职业化的条件还不成熟。而我们在那个期间也学习男足走职业化。我觉得女足不同于男足,现在中国女足的职业化条件还不具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我们在举国体制上的优势,也许女足不至于下跌那么快。所以,专业化还是职业化的问题不是中国女足复兴过程中的最主要问题,没有必要去争论这个问题。”


    事实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每每谈及女足,我们总是谈论女足球员报酬过少,并质疑为什么还不如男足。这其实就是在偷换概念。真正的问题在于,男足并不是靠拨款,而是市场行为。中超联赛再怎么被外界“挤兑”,平均每场上座率可以保持在一万人次以上,这是女足根本无法做到的。这从一个侧面也佐证了商导的说法,即中国女足的职业化条件还不具备。我们强行将女足推向市场,效果自然适得其反。尽管中国女足最终还是要走向职业化,但至少现阶段不可行。


    × × × × ×


    任何事务都有矛盾的普遍性,更有其特殊性,各个体育运动项目也一样。在中国体育发展过程中,如果一味只强调运动项目的“普遍性”,而不顾男足项目的“特殊性”、违反运动项目本身的规律,搞“一刀切”,等待中国足球的只能是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这几年来,中国足球所受到的惩罚已够多了,但我们就是不吸取血的教训。北京奥运会结束后,该是区别对待、将男足从“奥运战略”中脱离出来的时候了!

红魔,永远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