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国足?面对这样的问题,虽然回答千奇百怪,但大致统一的观点是:这是中国足球进入职业化以来,实力最孱弱的一支国足;这是一支缺少真正核心和团队精神的国足;这是一支内部矛盾最少,但同时也最冷漠的一支国足。
画外音一:“打架?哪有那么严重……现在你就是让他们打架都打不起来,犯不上,有病吧……” 这是属于国足一位后防球员的话,原本他是球队的主力,但因为受伤或者别的原因,他在小组赛的后半阶段都坐在替补席上甚至看台上。中伊之战,球队出线希望渺茫,坐在看台上的他,甚至有心情在中场休息时摸出一个PSP游戏机玩起来。 从这位球员的话,我们不难判断所谓“周海滨在中卡之战前被打”“国足内部出现严重斗殴”之类的传闻不过是天方夜谭。但潜台词里,还能感受到,这支球队并非没有矛盾,但尚不至于形成“各据山头”的派系斗争。但凡跟过几届国足的记者,都有同样的感受:这是外表看上去最祥和的一届国足,几乎没什么矛盾,队员之间基本上是一团和气。能上升到“矛盾”的,无非就是杜伊重用的一帮国奥球员,有些被老球员们看不惯。但这样的和气,也衍生成为一种“漠然”和“无所谓”。 如果不是一些媒体和某些队内管理人士的暗中挑唆,甚至在中卡之战后,也不会有那么多队员站出来“集体炮轰”杜伊的排兵布阵。而很快,不管是挑唆者还是被挑唆者,都发现把所有的矛头对准杜伊,是“解脱”大家最好的办法,于是球队史无前例空前“团结”起来。
画外音二:“48个小时呀,一分钟都没睡着过,连闭上眼睛的时候,都是主裁吹点球那一幕…… 这个倒霉鬼是郜林。在被上海申花和国奥放逐了太长时间后,他在成为中卡之战的首发前锋时,还有些恍如隔世。于是开场后不到一分钟,他就踢飞了一个绝佳的破门机会,然后,就是那个让他48小时难眠的点球。 或许是因为有之前的邵佳一罚失关键点球“垫背”,赛后来自媒体对郜林的批评不算太多,队友之间的态度也还比较客气,倒是有些国家队的管理层人士捶胸顿足呼天抢地,“为什么杜伊会让郜林这样的球员首发,简直是在拿生死战开玩笑”。郜林比邵佳一幸运,杜伊替他当了靶子。 但问题的实质是什么?问题的实质是这是一支太过“脆弱”的国足,心理上的负担大到足以摧垮他们的防线,郜林只是其中一例。在中卡之战前,甚至在更早的中澳之战、中伊之战前,睡不着的又何止郜林一人?又何止年轻稚嫩的国奥球员? 这是一届没有绝对核心、没有带头大哥的国足,偏偏他们又遇到了所谓的“死亡之组”。“这支球队让我看不到希望,他们并不是踢不好球,而是精神上太脆弱,关键时刻也没人能站出来。”范志毅在中卡之战后失望的说。
画外音三:“是我拖累了这支球队,这么多机会,我都担心自己还能不能重新振作起来……” 恐怕韩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平静入眠。这位被寄予厚望的中锋,在整个小组赛阶段未能打进一球,倒是错过了至少三次以上的绝对机会,哭过两次,噩梦无数。 韩鹏只是一个缩影,有很多国脚在小组赛真正结束后,都选择了自责,朱挺、蒿俊闵、孙祥,也包括郑智。他们都是杜伊所倚重的球员,甚至是全中国都倚重的球员,杜伊说,“大家认为不可替代的球员,我从来都没弃用过,其他一些位置选择了一些我认为状态最好的球员,但结果呢?我总不能自己上场去踢球吧……” 在世界杯的光环和压力下,我们很难怀疑球员到了场上会不卖命,可惜足球并不是卖命就可以踢好的。问题的症结不在杜伊错用了谁,而是用谁其实差异都不大。也正因为如此,让选择球员的那个人,成了板上钉钉的“替罪羊”。 况且即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还有不少老队员自以为是,不仅在场外质疑教练的用人和训练,场内也往往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踢球,游离于球队之外,“看看我们和伊拉克比赛的第二个失球的全过程,你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杜伊曾经愤怒的表示。而答案是:那是一个彻头彻尾属于郑智过于粘球然后失误被对手反击所导致的失球。而赛前杜伊曾叮嘱:“减少盘带!” 郑智,同样是一个不得不提的话题:他很疲劳,在英国度过一个高强度的赛季后,他的状态早已不在最佳。但不管是足协领导,还是舆论,都长时间把郑智视为不可或缺的球员,媒体的说法杜伊可以不管,但领导的意见杜伊却不得不妥协。妥协的结果是:杜伊必须安排一些“领导认为必须上场的球员上场”,同时换来了“在某些位置可以启用自己信任的球员”的权力。最终的结果是:杜伊倚重的某些球员被压力压垮,而郑智成了整个小组赛后半阶段最被高估的“核心球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