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足坛反黑硝烟再起时,足管中心主任韦迪却率领着考察团前往欧洲四国考察青少年球员培训体系,据说将就青少年留洋计划与各国签订合作意向书。也就是说,韦迪上任伊始就曾经雄心勃勃制定的中国足协每年选派80到100名15岁到17岁青少年球员到欧洲各国接受三到五年培训的留洋计划,已经快马加鞭,正式启动。
对于目前已经千疮百孔的中国足球,一时无从下手,与其坐而论道,不如先把目光放在青少年身上,即刻动手,总算是值得关注的一招。只是这一招能否救赎已经沉入谷底的中国足球,还有待于时间的考验。
在我看来,这是中国足协的一次新洋务运动,听上去很美。和历史上清末的洋务运动做一个简单类比,会发现颇具那时候政府派遣一批留学幼童的意味。遥想当年,几年学成归国,确实也涌现出詹天佑、唐绍仪等人才,令人耳目一新,而举国心生振奋之感。但是,事实证明,那不过是杯水车薪,并没有能够挽救得了当时中国的沉沦。那么,足坛如今兴起的新洋务运动,就真的能够挽中国足球狂澜于既倒?
中国足球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1993年11月,22位健力宝小将远赴巴西4年的留洋生涯之后,曾经涌现出李铁、李金羽等“六小天鹅”,也曾经让当时的足坛和球迷的心里为之一振,确实是可圈可点的中国足球的创举。但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呢?他们并没有完成对中国足球的自救,相反和中国足球一起迅速下沉,成为了明日黄花,或者说是牺牲品。
只是同样的一个事实,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17年前昙花一现的健力宝中青队小将的往事,如今被中国足协认为是“史称一次惊艳的亮相”。其实,那一次不过是提前让他们归国,立马增援当时正在参加世界杯预选赛的国家队。如此急于求成焦灼的实用主义心态和做法,比历史上洋务运动更快地葬送了这批小将和中国足球的命运。
历史从来有着惊人的相似,以史为鉴,我们会清楚地发现,历史上洋务运动的社会背景,与今日中国足球的背景,何其雷同。当时,洋务运动只是上层的致力,在一片小农经济的社会形态中,没有反封建社会力量的支撑,也缺乏资本主义因素和近代化革新的目标。这样的领导者、薄弱的基础和实际的目的等几点背景,在如今中国足坛的现实中,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寻找得到。反腐扫黑打赌,正未有穷期,一切并没有真正的水落石出而花好月圆;中国足协的体制改革更是远未提到议事日程,连足协主席都还未终落定;中国足球未来到底走举国体制老路,还是坚定不移走市场化道路、重铸联赛机制,还是两者兼有,弄一个鸳鸯火锅,左右通吃,同样没有明晰。这样一片混沌背景之下的洋务运动,到底能够走多远,令人担忧。
与洋务运动一样,中国足坛上这一次新洋务,其改良色彩更为明显和明确。当然,客观而言,无疑也可以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其花拳绣腿或者开花结果的部分,依然可以如健力宝小将一样,再次惊艳,并能够为自己脸上贴金。但是,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未变,期望用欧洲足球强国的优势力量,为贫血的中国足球恶补,以维持足协现有的地位,这一点也没有任何动摇。说穿了,不过是借水行船,借洋鸡孵自己的蛋,就好像自己的儿子学习太差,便把自己的孙子送到国外读书一样,以为橘异地一定变成枳。殊不知,那只是个别孩子的幸运,整个中国足球恶劣的环境没有改变,整个青少年培养体制与机制的薄弱基础没有改变,自己的造血机器没有正常运转,这种个别与整体、手段与基础、改革与改良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新洋务会是脆弱的,只是看上去很美的一种蓝图。
对于贫瘠的青少年和校园足球而言,用这种洋快餐来填充孩子的肚子,不过是拔苗助长而已。因为,这不过是以一种技术革命,来替代一场体制革命。后者,需要付出代价,而前者,只要花钱就可以。
然而,中国足球需要的是真正的体制革命,方才有可能让中国足球绝地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