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经济浪潮席卷了中国足球 四关键字解读90年代浮沉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8月29日14:47 南方周末
同一大院里出发的悲欢,隐喻般贯穿了整个90年代,市场经济的浪潮不可遏制地吹进举国体制的领地后,这是一段最好的时光,也是最坏的时光。
走
“我是一名军队的足球运动员,我渴望到高水平的球队踢球,去体现我的价值。”
即使在部队里,还没被叫作“郝董”的八一队足球运动员郝海东,1990年初就显露了市场经济的先知先觉。已经是国奥队主力的他,在从北京红山口到北京体育大学那一段路上,向沿途的一些小卖店“批发”香烟,赚了几千块钱。
市场化率先进入了举国体制里封闭的运动队,首先是足球队。1994年,连每天在封闭的空间里睡觉都是奢侈的马家军姑娘们,都或多或少地听说了院子里那些足球运动员们发家致富的故事。但是郝海东和他的队友们,或者八一队的战友们,没多少感觉。联赛一开,主客场制,只是让他可以去更多的地方,把各地产品倒腾回来再转卖出去。
部队情况特殊,动作慢了些。其余足球俱乐部早有模有样,包括西部的四川足球队,1994年,联赛元年开幕式比赛,1∶1,川军硬是逼平了联赛时代前 “十连冠”的辽宁足球队,赛后,小伙子们每人马上就从老板杨肇基手中领走了3000元奖金。川足小将魏群,把平生第一笔巨款摆在床上端详再端详,他攻入第一个进球,尽管只是个点球。
老牌辽宁队退步了,职业化元年,跌出前三甲,那群和马家军姑娘曾住同个大院的男人们,“他们老了。”川足领队王茂俊淡淡地说。十冠王开局不利,四轮过后,仅一场胜利,时任主教练杨玉敏不幸成为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史上首位“下课”主帅。
再也没有铁饭碗。4年后,川足主教练余东风也遭此命运。
职业化,运动员可以打破省市界线自由流动了。郝海东所在的八一队,同样的老牌劲旅,1994-1995连续两年,却是在保级的日子中艰难度过。这位优秀的前锋,想到转会。
机会就摆在他面前,1995年,乌拉圭冠军球队佩纳罗尔队看中了这个中国队10号球员,这是世界大牌球队第一次主动求购中国球员。“我是一名军队的足球运动员,我渴望到高水平的球队踢球,去体现我的价值。”他不是为了钱,而是想到足球水平高超的南美闯荡一番。
然而,对方发来的邀请,俱乐部扣留了。
而出国的梦想,直到10年后,才得以实现。登陆英超的郝海东,已经35岁,价钱1英镑。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