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马德兴:执行教练“颠覆”主教练 国奥的真正问题
天下菠菜公司CEO
级别: 大牌球星
0  发表于: 2008-07-22 19:49

马德兴:执行教练“颠覆”主教练 国奥的真正问题

    中澳之战1比0的结果像一场“及时雨”,缓解了近期国奥队“内乱”后的气氛,也让杜伊“下课风波”带给中国足协和国奥队的压力得到了缓解。尽管执行教练殷铁生17日曾明确表示:“技战术方面不会有大变,这支队伍经过两年的磨合,形成的一些好的东西不会改变。我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细化。”但在观看了20日的中澳之战后,我觉得随着杜伊的离去,国奥队的“杜伊痕迹”也正在被逐步清除。



    清除一  中场站位:前后→平行


    说“杜伊痕迹”正在被清除,首先就是球队的整体技战术打法正在发生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杜伊一直坚持中场菱形站位;但国奥队在中澳之战中采用的是平行站位,尽管所用之人还是周海滨与郑智。


    中场“菱形站位”即国内俗称设“前、后腰”,后腰周海滨与前腰郑智在场上的任务很明确,周以防守为主、郑以进攻为主。中澳之战中,周、郑在场上并无明确的分工,根据场上的情况变化“一上一下”。这固然有“推翻”杜伊战术要求之意,但也是殷导听取了队员的意见。


    对于“菱形站位”,队员一直是保留意见的。7月13日延吉中马之战开赛仅仅五分钟,大马队两次在国奥队禁区前获得射门的好机会,原因就在于当时只有周海滨一个防守型中场球员,而大马队采用4231阵式,进攻中,中场中路的前腰前插变成前锋;而两名防守型中场球员(后腰)一人上前将周海滨吸引走之后,另一名防守型中场球员前插,国奥队中场便出现了无人上前盯防的情况,这就使得这名大马队员可以在无人防守的情况下直接面对国奥队的中后卫,起脚射门。如果不是大马队球员能力不够,国奥队可能已失分了。


    设想一下,连大马队都能获得这么好的机会,换成个人能力很强的比利时、巴西球员,国奥队大门恐怕早就洞开了。也正因为此,国奥队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就希望杜伊能在周海滨身边再增补一名“后腰”。但杜伊一直希望锋线上保持两名前锋、身后再设一名攻击型中场(郑智),只有这样才能给对手以更大的防守压力。一旦在周海滨身边增补一名“后腰”,在保留“前腰”郑智的情况下,势必就要扯掉一名前锋,而改打三后卫将使得原本就孱弱的后防更加不稳。所以,杜伊以往只是个别场次如去年沈阳四国赛对博茨瓦纳队时,采用了“双后腰”。


    国奥队员们与杜伊在这方面的分歧之所以这么强烈,很重要一点,就是杜伊指挥国家队参加世界杯20强赛时,五场比赛大多采用“双后腰”。2月6日伊中之战是刘健与周海滨,3月26日昆明之战是孙继海和周海滨,6月2日客场卡中之战是周海滨和肖战波,6月7日天津中卡之战是刘健与黄博文。只有6月14日中伊之战安排周海滨和郑智前后站位。“在国家队,杜伊也一直在采用‘双后腰’,但为什么国奥队就不能?”不断有队员私下议论过此时。


    刚刚结束的欧洲杯赛上,夺冠的西班牙队就是4231,即两名防守型中场,而且这个战术打法为绝大多数参赛队所使用,这说明这样的战术打法是一种趋势和潮流。所以,从前后站位改成平行站位,殷导“有理”!



    清除二  进攻套路:长传边路→中边结合


    杜伊执教时,国奥队进攻中最大的特点就是“长的多、边上多”。具体说来就是国奥队员常常是后场拿球后很少通过中场,直接长传发起快攻、交给两个边,利用两个边路的速度去突破。然后再从边路传中、由中路包抄完成射门。但中澳之战中这样的镜头虽有、已不多。


    这样的进攻套路常常被外界称之为“简单”。因为简单,所以像蒿俊闵、杜震宇这样的边路球员在杜伊手下很难有用武之地。有人指责杜伊不用这些队员,实质是像蒿俊闵、杜震宇这样的边路球员不符合杜伊的技战术要求。相反,像沈龙元这样能“直上直下”、快速突破的球员反而受到杜伊亲睐,根源还是在于沈龙元在边路踢得简单,拿球后迅速下底、传中,从而完成他自己的职责。


    回想一下杜伊执教时国奥的进球,除定位球外,绝大多数的进球就是通过这样的套路。而且,国奥队之前给人感觉在对方门前“很热闹”,也得益于此。尽管在平时,杜伊也曾给队员们说过,在实施边路突破时可根据情况适当与中路球员进行一下配合,但队员们很少这样去做,而更愿意“直上直下”。


    中澳之战中,以赵旭日的进球为例,边中结合的配合显得很漂亮,而且是连续七脚传球,这在近些年中国队的比赛中是比较少见的。除进球外,国奥队多次在中路形成突破,然后分到肋部、由后插上的队员完成射门,特别是上半时第39分钟时,周海滨在前场反抢成功后分给右肋插上的郜林、后者射门被对方门将扑出。这个球同样很典型。此外,郑智从右肋突破后回敲、郜林包抄射高,这个球与杜伊之前要求的从边路突破也相去甚远。


    可以这么说,这样的配合彷佛又让人依稀看到了当年荷兰世青赛上国青队的影子,这也是中国球迷最喜爱的。



    清除三  防守要求:造越位→放弃造越位


    如果不是本场比赛中边裁的多次“帮忙”,让技术统计表上显示澳大利亚队“越位”次数达到了11次,国奥队恐怕很难最终保住胜果。而赛后,澳大利亚主帅阿诺尔德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表示:裁判至少有5、6次“误判”。


    抛开“裁判”这个敏感问题不谈,必须承认:国奥队在本场比赛中的“造越位”战术是非常失败的。那么,为什么会失败?根源在于:杜伊在国奥队于秦皇岛展开最后备战期间,曾有两堂课的时间训练内容是安排后防线如何造越位。而那段时间里,几名超龄球员并没有参加秦皇岛集训,因而也就没有参加这样的训练,特别是作为中后卫的李玮峰。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澳之战中,李玮峰总是拖在最后了。所以,这也不能完全责怪李玮峰。


    中澳之战结束后,殷导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他本人是反对采用“造越位”这样的战术,因为“太冒险了”。很显然,在随后的训练中,“造越位”这样的战术很快就将从这支队伍中消失。



    清除四  攻防节奏:一味求快→慢中求快


    “快”,是杜伊接手后,国奥队留给球迷最深刻的印象。而且“杜家军”获得外界赞誉最多的时候,也恰恰是这支队伍在比赛中踢得非常“快”的时候。这种“快”不仅仅体现在比赛中速度快,更重要的是攻防转换节奏上。


    杜伊曾多次观看中超联赛,每次看完后都会谈到一个问题,就是“比赛攻防转换节奏太慢”。仅仅停留在中超联赛层面,中国球员拿球后的“一停二慢三通过”的踢球方式还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到国际赛场上,各级国字号队伍的问题就普遍反应出来了。“跟不上人家的节奏”,是教练员和队员的普遍反应。所以,杜伊接手后,训练中始终强调的就是少带球、少控球,要一脚、两脚迅速将球传出去,而且是要求向前、向前,不要“回传”、更不要“横传”。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国奥队在比赛中的整体功夫转换速度与节奏明显加快。而且因为要追求快,所以长传球多,长传球一多,传球失误率也高,因为中国球员的基本技术和能力限制了长传的准确性。


    但中澳之战中,我们可以注意到:国奥队的回传球、横传球明显多了起来,尤其是以郑智、周海滨这对双后腰为典型。众所周知,周海滨的特点就是在后腰位置上有一脚准确的向两个边分球。但比赛中,周海滨分球有几次?而且,国奥队员脚下控球的时间明确较以往增长了。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时,杜伊离开的几堂训练课中,要求较多的就是“把球控制住”。应该说,这是符合足球发展潮流的,只有把球始终控制在自己的脚下,才能掌握场上的主动权。为了控住球,在无法向前的情况下,国奥队员们更多地选择了横传、回传,这也没有问题。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功夫转换的节奏如何适应大赛的要求?


    当然,在控制球的过程中,像谭望嵩、李玮峰等人直接从后场长传、由边路队员实施突破,几次这样的进攻还是有威胁的。这样的“慢中求快”也是杜伊执教期间最为强调。所以,如何在杜伊强调“快”的基础上结合“控球”,即寻求场上的节奏变化,这是国奥队未来10多天中必须解决的。



    清除五  人员变化:杜伊宠儿→最新弃儿


    整体战术上、具体技术细节要求上的变化,也必然导致人员使用上的变化。杜伊时代,沈龙元是右前卫位置上的“铁打”主力,因为他能完成“直上直下”的战术要求,而蒿俊闵却是杜伊的“弃将”。但澳中之战,蒿俊闵成为了主力,沈龙元“失宠”了。


    朱挺一直是杜伊力挺的“爱将”,但随着战术要求上的变化,朱挺很有可能被排除在18人名单外。当初,杜伊把陈涛召入队内,就是做好了弃用郑智的准备。如今郑智进入了名单,陈涛变成为了“多余人”。之前,杜伊因为训练态度问题而坚决弃用王永珀、毛剑卿等队员,甚至连集训名单都未能进入,但如今很有可能搭上“末班车”。


    类似的情况,还能够列举许多。


    × × × × ×


    出现上述变化,我以为很正常也无可厚非,毕竟每一个教练都有自己的基本技战术思想,在延续前任教练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一些想法,导致球队在技战术上必然会发生一些变化。而技战术指导思想的变化,必然也会导致个别位置上人员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究竟是对还是错,现在很难下结论,只有通过奥运会的实战检验才能最终下结论。而且,距离奥运会只有不到20天的时间了,现在根本就不是纠缠“对与错”的时候。真正的问题在于:现在的技战术是否适合这支队伍、适合现有的这些球员?一旦适合,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确保队员能把自己现有的水准正常地发挥出来?这才是当下最重要的。


    我把我所看到的变化写出来,并不是批评,更不是指责,而是想和关心中国足球的人一起更好地探讨这支队伍从杜伊到殷铁生这个变换后所产生的一些变化,以及未来可能对奥运会所产生的影响。
                                                                   
                                                                    2008年7月21日凌晨于长春
红魔,永远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