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赫尔与克洛普很有礼貌地握了握手,然后就开始忙着与自己的球员交流。在场的摄影记者有些失望,他们并没有拍到几张两人合影的照片,人们也就少了很多用于比较这两位教练异同点的材料。图赫尔和克洛普曾经被媒体称为 “教练席上的双胞胎”:他们都是德甲赛场上少帅的代表,重用年轻球员,都是施瓦本人,有着相似的足球风格。克洛普也承认:“美因茨与我们的打法很像。”
多特蒙德客场2比0击败了美因茨,克洛普战胜了美因茨,但这并不意味着两人分出了高下。上赛季的两次交手,美因茨在主场1比0获胜,客场双方战平。上周日晚上的胜利,只是将两人的战绩暂时变成了平手。球队战术上也并没有高下之分,克洛普手里的牌原本就比图赫尔更好一点。美因茨的球迷在赛后高喊:“我们在多特蒙德见。”也许这也是图赫尔心里所想的。
不同的人格魅力
图赫尔与克洛普最大的相似,还是因为他们都是从美因茨走出的教练。克洛普在客场赢球之后,庆祝动作十分收敛,表达了对老东家球迷的尊重。主场的球迷们还给了他掌声。克洛普,作为球员他在美因茨效力了11年,随后担任了七年的主帅,才转会去了多特蒙德。送别克洛普的时候,2万人挤满了体育场,原本计划举办的一场德国国家剧团的歌舞剧不得不因此取消,克洛普含泪的告别感动了无数人。
克洛普在多特蒙德同样赢得了球迷的爱戴,他的前俱乐部美因茨在一年后也回到了甲级联赛。2009年夏天,图赫尔接掌球队,37岁的联赛新丁。俱乐部的冒险,最后被证明是正确的决定。这场比赛的意义,远远超过两支赛季黑马的对决,这是前后两任美因茨主帅的对决,是拥有相同理念的两位战术专家的对抗,更是两个善于鼓舞球员斗志的教练的对抗。
克洛普与图赫尔究竟有多像?在美因茨的球场播音员哈夫纳的眼里,两任有很多不同。克洛普很喜欢与球迷沟通,当球迷呼唤他的时候,他总是会愿意走到看台下,与球迷们一起庆祝。但是图赫尔很少出现在看台上。最近一次,哈夫纳三次找到图赫尔,后者才愿意到看台下,对克洛普来说,根本不需要有人来邀请。
克洛普是与媒体打交道的高手,他也很少拒绝别人的请求。他曾经特地去参加一个小球迷的生日,因为这个孩子病了,孩子母亲请求克洛普去给小孩子一点鼓励,他也经常受邀参加球迷的聚会。《莱茵杂志》的编辑雷贝格说:“你什么时候都可以给他打电话,如果他不能接听,最迟一个小时之后你就会收到他回复的电话或者短信。”
图赫尔不同,作为一种自我保护,他很沉默。雷贝格说:“我们可能一周的时间里也打不通图赫尔的电话。”美因茨发言人斯帕瓦瑟说:“当图赫尔刚执教的时候,有人将他与克洛普相比较,但很快我们就发现他们之间的不同。”
相同的战术理念
尽管对待媒体的方式不同,但两人有着相同的战术理念,都相信依靠整体才能取得胜利。克洛普对战术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他多年担任电视解说嘉宾,为球迷解说国家队的比赛,深得球迷喜爱,被称为 “电视上的国家队教练”。图赫尔的“比赛蓝图”也是闻名遐迩,他会针对每个对手制定比赛方案,不断地更换首发阵容的球员。美因茨的经理海德尔与他们都共事过:“我认为他们都是激励球员的好手,能够让球员的斗志渗透到每一根头发里。”
作为德甲年轻教练的代表性人物,克洛普与图赫尔在德甲的对抗将是长期的,但这对德甲来说是一件好事:两人所坚持的足球理念,打破了德甲赛场上的陈规和保守,两支球队的成绩,也证明了他们改革的行之有效。克洛普是前德国主帅克林斯曼的支持者,执教美因茨的时候,他就学习国家队,引进了新的训练技术,在强化体能、踢攻势足球方面紧随国家队的脚步。在他执教多特蒙德的时间里,他一直努力地贯彻着自己的思路。
图赫尔的启蒙老师是兰尼克,给他最大影响的是老巴德施图贝尔,这都是施瓦本教练中的佼佼者,图赫尔之所以能在美因茨如此顺利接手,也要感谢克洛普在这里打下的基础。两人都对自己的理念有着异乎寻常的坚持。实际上这场大战,是他们战术思想展示的最好舞台。
虽然比赛事关榜首的归属,但他们没有任何的保守心态。克洛普没有因为在客场而退缩,从第一分钟开始选择了进攻,巴里奥斯、香川真司、格策、格罗斯克洛伊茨等攻击手全部首发出场,在2比0领先的情况下,他换上的是前锋莱万多夫斯基。
图赫尔也是坚持自己的轮换战术,没有因为遭遇强敌而有任何的改变,头号射手许尔勒依然坐在替补席上,直到球队0比2落后的时候才上场。双方在战术上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高下之分,场面上也势均力敌,区别只在于克洛普有着比美因茨更好的球员素质。
这一场比赛,让球迷们看到了新的足球思想可以迸发出来的精彩,也预示着德甲的潮流必将是由克洛普和图赫尔这样的年轻教练所推动的。